珠江口畔、南海之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创新特质鲜明的粤港澳大湾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在粤港澳三地的毕力同心间,正拔节生长、欣欣向荣。在这里,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成就了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发展质量最高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在广东省委坚强领导下,为记录好、留存好大湾区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保管好、利用好粤港澳三地民众奋楫笃行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记录,全省各级档案部门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为广东携手港澳打造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积极贡献兰台力量。
砌好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砖”
粤港澳大湾区三面环山、三江汇聚,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增强了湾区发展的底气和后劲。广东档案部门靠前服务大湾区各类重大建设项目抓好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推动构建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更助力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
2024年6月30日正式通车的深中通道,与港珠澳大桥、黄茅海跨海通道、狮子洋通道等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将珠江口联“湾”成“圈”。作为国家档案局首批确定、省内首个通过验收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试点建设项目,深中通道创新开展电子档案全域管理实践,成功打造“深中样板”,实现了从“探路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是中国民航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改扩建工程,也是首个全面应用智能建造技术的大型国际枢纽机场,项目基于智慧机场理念推进电子档案全过程管理,相关实践已形成可在全民航工程建设项目推广的参考案例。
广深港高铁是粤港澳大湾区最繁忙的铁路线路之一,多条隧道穿越城市中心与复杂地层,项目切实加强归档过程控制,将档案的整理移交与工程尾款及质保金、部门绩效等挂钩,有效把好档案质量关,助力实现跨境运输安全高效。
“地铁+城际”网络总里程已突破1000公里的广州地铁集团在档案验收交付、利用服务中跑出“地铁速度”,湾区首条地铁环线广州十一号线实现了竣工图等档案与工程实体同步交付,有效保障工程如期高水平开通。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是为解决珠三角水资源供需矛盾、全面保障大湾区供水安全而兴建的“超级水利工程”,项目采用深埋盾构方式在地下40~60米建设,施工难度极高,工程扎实开展基建、设备、科研等多种类型电子文件在线归档管理,有效支撑项目提升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
答好湾区创新发展“档案题”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等发展要求,广东档案部门以创新精神、开放思维努力答好助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考题”。
服务大湾区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鹏城实验室主要从事网络通信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高度重视档案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联合深圳市档案局、市科技创新委举办专题培训,赴市档案馆开展业务实训,奋力推进实现档案“支撑科研工作、服务创新发展”目标。广州实验室是呼吸系统疾病及其防控领域的国家级新型科研单位,打造了一支协同高效的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队伍,搭建了集成度较高的档案管理平台,档案系统与办公系统、专利系统有效对接,为重要业务文件数据及时归档和全周期管控提供保障。
助力加快推进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建设。在广东省和珠海市档案部门的支持下,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积极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档案工作体制,建立省派出机构、合作区执委会协作联动的档案管理新模式,高标准建成了合作区档案馆,扎实开展重大活动和重特大事件档案资源归集工作。广州市、深圳市档案部门积极主动开展业务指导,推动广州南沙与深圳前海、河套健全完善档案工作制度,持续提升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
促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与大湾区生态环境治理。省档案局、省林业厅联合加强国有林场档案工作,举办全省森林资源档案相关培训班,认真记录“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档案部门积极服务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粤电阳江青洲一、二海上风电场是国内率先建设并投产的首批近海深水区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之一,项目应用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实现电子文件实时归档、高效利用,为项目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档案坚实保障,助力年发电约36亿度,减排二氧化碳约282万吨。
建好公共服务共享“档案圈”
近年来,广东省档案部门积极推动档案资源共享,织密湾区档案查询利用服务“一张网”。大湾区各城市档案馆已建立民生档案利用跨馆联动机制,“粤政易”App可实现省内馆际间直接传递查档需求和查档结果……这些由小及大、由点到面的探索推动查档服务、合作编研、业务交流等多方面合作走深走实,有效凝聚档案合力、优化服务效能。
广东省档案部门重视支持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各级档案局、档案馆积极介入服务筹备工作大局,省档案馆和广州、深圳等市档案馆派出专人进驻赛区执委会,常态化加强档案工作指导服务。省档案局、档案馆指导省执委会制订涵盖广东赛区档案“收、管、存、用”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以源头性、全面性服务助力留存好粤港澳通力合作的宝贵记忆。
深圳市档案馆馆藏公证档案数量庞大,为诸多市民、港澳居民证明亲属关系提供重要材料。市档案学会与香港档案学会2024年首次联合举办深港档案学术和业务交流活动,双方就管理体制、保管保护、数字化和AI赋能等方面开展研讨,商议进行定期交流互访。
珠海市档案局、档案馆加强与澳门档案部门的沟通交流,联合开展赴澳门考察调研活动,与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及澳门档案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珠海、澳门、横琴档案部门围绕进一步深化档案领域合作,以档案助力琴澳一体化、服务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进行深入协商,三方有关部门于2024年成功举办了首届珠琴澳档案数字化管理师(工程档案方向)职业技能竞赛。
佛山市档案馆加快馆藏档案信息化进程,与大湾区各城市共享家谱档案数字化成果2100多种,以丰富的家谱数据资源服务大湾区居民寻根溯源,同时积极为港澳地区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快捷的档案查询服务。
续好共建人文湾区“档案缘”
粤港澳三地共同传承着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广东省档案部门深入挖掘档案资源,努力为共建人文湾区贡献档案力量。香山县管辖范围包括现广东省中山市、珠海市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的“香山文化”是三者共同的传统文化渊源。三地档案部门及有关澳门高校召开座谈会,围绕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香山文化、深化档案历史文化领域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携手挖掘整理并公开出版晚清香山诗人黄绍昌、刘?芬纂辑的《香山诗略》,该书精选千余首香山诗作,既反映了香山地区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更收录了描绘澳门景致和介绍西方事物的诗篇,展现了传统香山文化与当代澳门文化的流变,是以档案编研增进粤澳文化认同的重要成果。
粤港澳三地山水相连、同宗同源,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广州市档案馆联合相关部门多元开发抗战时期广州学校迁徙香港、粤北等地办学专题档案,梳理制作了图书、展览、电影等题材的档案编研成果。广州市增城区档案馆围绕增城“城”长印记先后布设专题展览近70场,累计接待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各界交流团体1347个,吸引27万余人次参观,以档案为“媒”推动粤港澳人文交流合作。佛山市档案馆深入挖掘粤港澳深厚红色文化底蕴,联合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红色湾区——中国共产党在粤港澳”图片展,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粤港澳三地守望相助、携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荣历史。
见证桑梓情深的侨批流转百年、跨越山海,记录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历史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是串联广东与港澳地区的文化纽带。广东档案部门深入挖掘侨批档案内容与价值,推动侨批档案走进港澳,助力大湾区增强文化认同、凝聚人文共识。珠海、汕头、中山、江门、潮州等多地档案部门加大侨批档案征集、保护、开发力度,推出了一系列展览、图书等编研成果。“三江出海 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走进香港潮商学校、澳门培华中学等校园,将清晰的实体展品、生动的历史故事带到香港澳门青少年身边,令一封封侨批焕发续写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勃勃生机,进一步增强港澳同胞对祖国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湾区潮涌,千帆竞渡。改革、开放、发展的大势如珠江潮起,奔流不息,号召着广东兰台人进一步把握时代机遇,以“船到中流更奋楫”的意志奋力开创档案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湾区居民“心联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