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石环电力隧道项目的施工隧道区间位于白云区西槎路,线路全长约2.2km,大体呈南北“立体曲线型”走向。面对盾构区间坡度大、与在建的八号线北延段交叉施工频繁、隧道转弯多、施工场地狭小等诸多困难,项目部超前谋划、科学管理、精心组织,以纵观全局的广阔视野、带好团队的发展理念和服务业主的坚定信念,倾力打好每一场攻坚战。经过前期严格的详勘、补勘,但出乎意料的事情还是在掘进过程中发生了。2018年10月12日,盾构机因排不了土被困,无法掘进。
迎难而上,勇探“深水区”
隧道工程施工最怕遇到的就是无法准确勘测的不良地质。项目经理林锡坤向我们介绍,“详勘、补勘之中都没有发现的特殊情况在掘进时出现,并且影响了正常施工,这是盾构施工最不愿意遇到的情况,但这样棘手的情况就恰巧出现在我们标段”。
盾构机前方出现的未知问题让项目笼罩在一片阴霾当中。粤水电轨道交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志云组织专家团队到项目分析问题,副总经理林辉多次召开现场工作会。
要恢复正常掘进,就必须要搞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林锡坤介绍,“盾构机出现故障,我们一般采取的是常压开仓、气压开仓、地层加固开仓以及冷冻开仓等方式。但当时螺旋机无法出土,盾构机所处地层稳定性差,地下压力管线复杂,导致常压、气压和加固开仓都无法实施;冷冻法成本高、工期长,并且对盾构机周边压力管道有着较大的影响。从经济和安全方面考虑,这几种方法对于我们都不适用”。
为了节省成本,解决实际问题,林锡坤组织项目骨干多次召开研讨会,针对盾构区间管线密布、地质情况复杂的特征,经过反反复复的研究和多次勘测,最终采取了“刀盘前方注浆加固常压开仓法”——从地面开槽,将隐身地下的管线全部暴露出来,采取相对更加安全的地面渗透性注浆加固,最终节约工期近10天,相对于冷冻法开仓工艺,节约成本近300万。
实干攻坚,传承“匠人心”
在林锡坤的带领下,项目副经理郑勇、盾构部部长王涵林、设备管理部部长梁周世等骨干始终以“坚持高质量发展”思想为指引,扎根一线、亲力亲为,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螺旋机维修和开仓换刀,比预定时间提早2天完成维修。
要破解盾构机不出土的难题,确保安全生产、恢复正常掘进,同时化解业主心中慢慢滋生的焦虑,除了拿出看家本领开仓查看问题,还要提出相应的技术方案,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状况,才能真正成为盾构机的“守卫者、护航员”。
“我是在盾构机始发前来到项目的,从开始掘进到现在一直从事盾构机维保工作。现在‘粤龙十六号’进行首次开仓,这台已经掘进了一千多米的机器就像我们的孩子,这次寻找螺旋机不出土的症结时,我们就想着,不光要让他恢复‘健康’,更要‘根治’病症、清扫病灶”。梁周世说道,“为了让盾构机能适应更多的地质环境,我们在刀盘开口处增设拦石格栅,将大粒径块石阻隔在刀盘前方”。
常年奋战在一线的郑勇说,“掘进遇上大难题,盾构机又出现了难测的故障,这次的考验让我们的维保、施工、测量、安全技术人员个个都绷紧了神经,谁也不松劲,谁也不喊累”。
那段时间里,维保人员连轴转,邀请专家查找问题、协助勘测,注浆、开仓,他们尽职尽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施工人员不休假,盾构机不能掘进,就在办公室里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和施工技术方案,提前为后续工作开展作准备;测量队不休假,负责测量的小伙子架起仪器,24小时在项目部待命,听到任务马上出发,毫不犹豫;安全人员不休假,无论标段的战线延伸多长,他们身穿反光衣、手拿安全警示带,每天在标段内部边走边查边维护。石环电力隧道项目这支人员短缺、平均年龄小的团队,充分展示出了精英的力量。
公司设备物资部副经理徐光华对我们说,“经过这次攻坚,我对石环电力隧道的项目力量有了更直观也更深刻的了解,他们就是敬业、实干、创新的鲜明代表”。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此次攻坚,项目技术水平有了新提升,职工发展信心也更加坚定,相信石环电力隧道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以敬业为纲、实干为绳、创新为力、共享为荣,创造新业绩,实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