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星光电”)发布2018年年报和今年一季度业绩预告,报告显示,去年国星光电实现净利润4.46亿元,同比增长24%,今年一季度预计实现净利润9646万元-1.2亿元,同比增长20%-50%,公司业绩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就在同一天,禅城区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包括国星光电在内的一批本土企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要加强重点项目支撑,鼓励引导包括国星光电在内的一批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完善泛家居、大健康、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链布局。
作为佛山本土培育发展壮大的上市公司,过去几年面对LED行业的激烈竞争,国星光电依然保持业绩快速增长,这得益于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数据显示,国星光电每年研发投入总额和人均金额均排在禅城上市公司前列。国星光电的发展轨迹蕴藏着禅城产业转型升级密码。
过去十年营收年均增长20%以上 培育创新能力抵御行业价格战冲击
年报显示,2018年在LED行业整体增速放缓、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国星光电实现营业总收入36.26亿元,创历史新高,一跃成为全球LED封装企业营收第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6亿元,同比增长24.06%,显示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2009年以来的十年时间里,国星光电营业收入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几乎在同一时间,LED产品价格以每年以30%的速度下滑,残酷的价格战并没有对国星光电造成冲击,公司总经理王森认为这得益于企业对新产品的持续开拓,“营业收入的增长是建立在产品数量快速增长基础上的,过去几年我们的产品类型增长了10到20倍,支撑营业额的快速上涨。”
通过产品创新开拓新蓝海,对冲价格战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国星光电的策略听上去并不复杂,但要付诸实践并不简单,它建立在企业对研发的持续投入上。去年,国星光电研发投入1.6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4.58%。
研发投入的增长带来了公司创新能力的增强,专利数量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去年国星光电及子公司共新增专利申请235项,包括发明专利81项、实用新型135项、外观设计10项和PCT9项。截至今年3月,国星光电及子公司共授权专利490项,包括境内授权专利443项和境外授权专利47项,其中发明专利115项。
通过建立完善的科研平台,国星光电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多项,省部级项目80多项,产品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重点新产品、省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
通过技术创新,国星光电从行业的跟跑者变身为领跑者,产业链整合能力不断增强。在LED行业中游封装环节,公司的RGB显示屏器件市场规模国内领先,其中小间距系列全球领先,白光器件市场规模位居国内高端应用前三;在上游芯片环节,去年公司收购了美国Raysent公司,取得了硅衬底GaN外延技术及其相关专利的授权,有望在大功率LED以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领先性突破;在下游照明环节,国星光电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壮大科研力量双晋升通道畅顺人才成长机制
通过持续技术和产品创新,国星光电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成长路径,王森认为这与国星光电的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崇尚工程师文化,把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线。”上世纪90年代,王森有过在华为的工作经历,当时华为对于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加入国星光电后,王森将华为作为学习对象,把人才作为公司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事实上,国星光电的“工程师文化”可以追溯到上世纪。这家创立于1969年的老牌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料加工作为主要业务,直到1999年,拥有技术背景的王垚浩博士调入公司担任总经理,提出企业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为公司长远发展注入了创新基因,成为公司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的重要契机。
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王森说,国星光电一直坚持“尊重人才、聚集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理念,将人才梯队建设列入全年重点工作计划,使人才建设成为公司发展的引擎。
在企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是第一动力。为此,2008年国星光电在业内较早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陆续引进博士人才进站培养,这些高学历人才迅速成长为公司科研创新的骨干力量;公司还积极创建校企联合培养形式,设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等,由高校直接派员到企业来驻点实践,这种灵活的人才合作机制吸引了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进驻企业,为国星光电的技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国星光电探索的校企合作形式对于人才引进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对于企业和高校是一个重要的互补机制。以华南理工大学与国星光电的校企合作为例,国星光电在技术应用领域有非常好的龙头和示范效应,华南理工大学在工科有非常好的研究基础,高校的基础研究需要通过市场检验来推动应用,而国星光电作为企业能够快速进行产业化检验,同时借助高校进一步增强自身科研力量,两者形成合力,相互促进。此外,通过长期稳定的合作,高校能够为企业和佛山引入高水平的人才。
为了给技术人才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国星光电开拓行政序列与技术序列两个晋升方向,实施三级业绩评价体系,公平公正地将人才放在与其相符的层级上,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截至目前,公司有4000多名正式员工,其中,博士(后)15人,硕士150多人,本科及以上学历700多人。公司研发团队达到200多人。
把握精密化等趋势拓展新空间 首发Mini LED产品引领商业化应用
在国星光电展厅,有一架天平,一边的托盘放着一片树叶,另一边放着数百颗芝麻大小的LED灯珠,这些小间距产品推动着显示屏器件向安防监控、智慧交通、商务会议等更多新应用领域拓展。
“小型化、精密化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这是不会变的。”作为公司总经理,王森密切关注行业技术发展潮流,灵活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他认为,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掌握着不同资源,在制定未来目标时应该有不同选择。在企业规模较小时,只能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发力;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可以把更多资源投放到行业发展的不同趋势,以保持对行业的持续领先。
正是基于对行业产品小型化、精密化的判断,去年3月份国星光电在国内封装行业率先成立“Micro & Mini LED 研究中心”,仅三个月后,国星光电就在广州和美国同步发布了公司首款Mini LED产品,推动了LED显示屏点间距步入P0.X时代。
“Mini LED全球首发,是公司对‘技术高精尖化’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在产品发布会上王森对新产品寄予厚望。
和传统LED背光产品相比,Mini LED突破传统设计思维,通过大数量的密布,从而实现更小范围内的区域调光,能够在更小的混光距离内实现具备更好的亮度均匀性、更高的色彩对比度,进而实现终端产品的超薄、高显色性、省电。同时由于其设计能够搭配柔性基板,配合LCD的曲面化也能够在保证画质的情况下实现类似OLED的曲面显示,但成本仅为同尺寸OLED的60%左右,极具竞争力。
Mini LED显示产品推出以来,迅速获得市场主流显示屏厂家的广泛认可,今年1月,国星光电完成了国内首例商用Mini LED显示案例,代表着公司继续引领了Mini LED商用化潮流。
基于小间距乃至Mini LED需求持续增长向好的趋势及产能受限、订单供不应求的情况,今年初,国星光电发布公告称,计划投资10亿元进行新一代LED封装器件及配套外延芯片的扩产,目前已完成了第一轮的扩产,产能将在上半年释放,第二轮扩产预计在第三季度达产,扩展进度平稳、顺利。
除了顺应LED行业小型化、精密化的发展潮,近年来LED产业在健康照明、汽车照明、植物照明、紫外、红外方面的发展也受到广泛关注。对此,国星光电持续加大在LED细分市场的研发布局,在CSP、紫外与红外应用等前瞻技术领域进行全面布局和深层攻关,深度开发汽车照明、植物照明、闪光灯等细分领域,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去年公司新成立了非视觉光源事业部,聚焦红外、紫外、传感、智能识别、健康医疗、动植物照明等非视觉功能领域应用。
来源:《南方日报》 撰稿人:南方日报记者孙景锋 审核:修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