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海控股集团”)是广东省首家省属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企业,也是全国国有企业“双百行动”综合改革试点企业。集团业务涉及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制造业、房地产、酒店、物业管理、零售批发、金融等行业。在省国资委的指导下,粤海控股集团以两个试点为契机,以“三项制度”改革为牵引,坚持“业绩至上”企业文化,遵循市场客观规律,通过全面推行市场化用工机制,实现有效的压力传导和合理的价值分享,切实增强了企业活力。
粤海金融中心
(一)坚持“两个强化”,实现干部“能上能下”
始终牢记“国企姓党”,坚决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按照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加强政治把关,用好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推动优势劣汰。
一是强化政治建设。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强化文化引领,树立以“担当作为、业绩至上、协同高效”为内核的企业文化理念,建成文化展厅、编制文化手册和《平凡英雄 粤海力量》先进事迹宣传册、创作宣传片和企业歌曲,让“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理念根植于心,在集团上下建立起共同价值追求。
二是强化优胜劣汰。注重从经营主战场、艰难险重任务中识别、检验干部,让出成绩的地方出人才,粤海控股集团主要负责人领衔创建“重大工程项目管理群”,将200多名企业领导人员悉数纳入,将班子“指挥部”与基层“战斗队”实时连线,日夜督战,既解决了工程延误顽疾,又发掘了一批能干事、干成事的英才猛将。近三年,从下属业务板块提拔了26名干部充实到二级公司和总部部门领导岗位,其中近一半来自水务核心板块。以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和全员业绩考核为抓手,将不作为、慢作为、没业绩、没贡献的管理人员及时淘汰。近三年通过业务整合、竞争上岗、组织调整等方式将工作表现欠佳、业绩不达预期的80余名各级企业班子成员及中层管理人员予以降职使用或调整到非重要岗位。
(二)拓宽“两个渠道”,实现员工“能进能出”
坚持党管干部和市场化选聘深度融合,广开进贤之路、畅通退出渠道,实现员工“能进能出”。
一是广开进贤之路。在严把政治标准的前提下,打破身份“围墙”、打开级别“桎梏”,拓宽选才渠道,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近三年通过市场化选聘各类具有实干精神的优秀人才57名补强到二级企业领导班子和集团中层管理岗位,其中正职管理干部14名。
二是畅通退出渠道。将不担当不作为、考核不达标的退出情形写入各级经理层聘用协议,严格执行不胜任退出,近三年全集团因不胜任岗位、考核末位或业绩不达标等被辞退、解聘的管理人员及员工近250人。
(三)打造“两套机制”,实现收入“能增能减”
坚持“业绩至上”企业文化,遵循市场客观规律,建立了有效的压力传导机制和合理的价值分享机制,让干部员工身上带着“军令状”,手中拿着“作战图”,眼里盯着“成绩单”,心中想着“奖金包”。
一是建立以战略为驱动的业绩评价机制。以集团战略规划为起点,单位分解集团战略,个人承接业绩指标并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使个人薪酬高低、去留与绩效考核完全挂钩,同时刚性执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
二是建立以利润为基础的价值分享机制。遵循“业绩跳一跳,分配笑一笑”原则,以有现金流保障的净利润为基础,充分调动各企业创造力和积极性,“一企一策”制定激励约束方案,给予业绩突出的高管团队和市场一线、工程一线、项目一线业务骨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激励,同时约束并举,不达业绩扣减绩效薪酬、下不保底。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施工现场
(四)保持“严管厚爱”,确保“干成事、不出事”
高度重视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把严管和厚爱辩证统一起来,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一是保持从严监管的韧劲。各级企业党组织书记全覆盖约谈下一级党组织书记,上一级纪委书记定期与下一级党组织书记谈话。制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廉洁监督工作指引》等12项制度办法,构建“业务监督、职能监督、执纪监督”三道防线。实行各级财务总监统一派驻、垂直管理。
二是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制定《集团经营投资尽职合规免责实施办法(试行)》及免责事项清单,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
改革成效
科学、有效的市场化用工机制,促进了企业释放内生动力,经营业绩逐年攀升,“十三五”期间,粤海控股集团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6.06%、13.10%、13.61%;先行先试的水务板块成效显著,在“十三五”时期年均拓展规模达439万吨/日,是“十二五”时期年均拓展规模的5.6倍。2022年,粤海控股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总资产同比分别增长10.8%、9.1%、14.7%,稳步走在省属国企前列。
下一步,粤海控股集团将在省国资委的指导下,持续深化市场化用工机制,进一步激发企业内在活力,奋力谱写粤海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