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靠海,地下水有盐度无法饮用,以前村民要到别的村买水。现在全村都喝上自来水了。”
“示范基地采用最新的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养虾,成活率高、品质好、长得快,亩产是土养的十倍,不少村民都过来取经。”
“以前我们在全陆丰条件最落后的铁皮屋办公,你看,现在都建起了三层楼,每间房还有空调”……
在广东汕尾市陆丰市桥冲镇白沙村委会,干部和群众们谈起广东省机场集团四年多帮扶给村里带来的巨大变化,你一句我一句,感慨万千。
日前,记者深入白沙村,从村里的点滴变化真实感受到帮扶单位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省机场集团”)真扶贫、扶真贫,全面、精准推动脱贫攻坚的努力。
白沙村有广阔的水域面积,发展养虾主导产业对村民意义重大。(受访者供图)
连水都喝不上的贫困村“全面提升”了
汕尾陆丰是革命老区,白沙村位于陆丰市桥冲镇西南侧,辖内共有3个自然村,全村人口有1730户9230人。人多、可用耕地少,经济基础薄弱,成了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全村不但贫困人口多达252户1222名,贫困发生率非常高,而且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特别差。
白沙村党委书记沈东海告诉记者,白沙村靠近海边,一直以来,村民打井抽起来的水只能用来洗菜洗衣服等家用,而不能饮用。村民饮水须到几公里外的其他村购买,或者等人运水过来售卖,一桶30公斤左右的水卖两元。村民饮水费钱费力,非常不方便。
不但没有饮用水,灌溉也成了大问题。由于村里的灌溉水渠荒废了一二十年,农田只能看天吃饭,等待老天恩赐雨水。一旦遇到大旱,村民的庄稼就颗粒无收。
出行也不方便,很多村道坑坑洼洼,尘土飞扬。
沈东海说,由于村集体没有收入,他们以前只能待在几十年前盖起来、全陆丰最落后的村委会办公,屋顶是铁皮盖的,墙是石头砌的,里面非常炎热。村里开群众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只能等到周末到小学里去开。
2016年定点帮扶白沙村后,省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克俭第一时间到白沙村调研,明确提出要坚持“全面提升、整村推进”思路,以“普惠项目、民生工程”为重点,统筹规划布局,着力解决村民最迫切需求和制约村庄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力有序实施帮扶项目。
据了解,2016年以来,省机场集团共投入2000多万元,分两阶段补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推进村里的脱贫攻坚。
第一阶段为2016-2018年,共投入1200余万元,实施安全饮水、交通改造、村庄美化、产业发展、固本强基、文化健康“六大脱贫攻坚工程”1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乡村。
白沙村完成了村主干道硬底化建设。(摄影:王飞)
2019年,省机场集团制定了第二阶段帮扶计划(2019-2020年),投入900万元,实施主导产业生产道路硬底化、村主干道硬底化、养老院、农贸市场、党建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现基础设施跨越式提升,为白沙村可持续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陆文兵告诉记者,为了给白沙村补基础设施短板,机场集团领导不但多次下来调研,还带来了公司建设管理部门的专家,做好规划设计。而在项目的推进中,省机场集团充分发挥机场建设管理专业优势,严格程序规范,倾力打造让群众满意的高质量工程。2017年,省机场集团扶贫工程项目在陆丰市交易中心平台公开招标,开创了陆丰市扶贫项目的先例。
沈东海告诉记者,白沙村最迫切需要解决,也是民心所向的两个工程就是通自来水和修缮灌溉渠。
2017年底,省机场集团出资200多万元,给白沙村全村的村民通上了自来水,村民从此彻底告别买水喝的历史。
而让沈东海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当年修水渠时的困难境部——这条全长5.2公里的水渠横跨三个行政村,由于年久失修,杂草丛生,已经找不到原来水渠的所在了,全凭扶贫工作队、技术人员、村干部拿着开山刀一路开路寻找核实。省机场集团投入了200多万元,终于修好了这条民心水渠。如今,村民种水稻、种作物的灌溉用水有了保障。工作队队员陆文兵说,有了从水库输送过来的水,2019年的农作物迎来了丰收。
不但自来水和灌溉水渠修好了,记者在白沙村走访,看到村里的道路也进行了硬底化,装上了路灯,村里铺设了暗渠,再也见不到污水横流了……村民谈起村容村貌的变化,都非常开心。沈东海说,以前的路坑坑洼洼,没有路灯,村民早早就休息,现在到处灯火通明,村民们晚上都习惯出来逛逛,到文化广场跳广场舞。
建设中的老人院。(摄影:王飞)
在采访的过程中,扶贫工作队还带记者参观了正在施工的一座老人院。扶贫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陈万希介绍说,白沙村的五保户多达20户,部分人住房老旧、漏水,而且独处生活环境极差。省机场集团决定投资近200万元,在村里的一个小山下建这座三层高的老人院。
记者看到,老人院里有23个套间,每个套间都有独立洗手间。老人院里还有厨房和公共活动室。陈万希说,老人院建好后,老人们吃住的问题都解决了,生活质量将大大得到改善。
在白沙村委门口,陆文兵指着一块空地告诉记者,不久,这里将建起一座约400平方米的党建广场,用来开展党建宣传和群众活动,村委会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建起科学养虾基地带动村民创收
人多耕地少,但近海边的白沙村却有5000多亩优质的咸淡水养殖水域。养虾蟹成了很多村民,包括部分贫困户的重要产业收入。但一直以来,由于缺乏专业养殖知识,生产设施不完善,村民养殖也是靠天气、赌运气,产量低,无法保障收入。
科学养殖出产的虾的产量高、质量好,给了村民很好的示范作用。(摄影:王飞)
调研后,省机场集团投入80多万元,帮扶白沙村建起了一个约60亩的水产养殖主导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2019年8月,在项目外聘专家、珠江水产研究所王广军教授的建议下,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精心选定两名项目带头人,派往广州海鸥岛学习了三个月的养虾技术。今年3月,基地正式投产,在专家的指导下,采用当前最新的绿色生态养殖法,实行科学精细化养殖。
示范基地项目带头人之一的沈惠蓬告诉记者,示范基地养的是南美白对虾,品种好,而且实行增氧机养殖,不放抗生素,经常检测水质,因此活虾成活率高,质量有保证。这里普通亩产有几百斤,而村民土养的才几十斤,相差达十倍。因此,不时有村民过来取经,询问养殖技术。
陆文兵说,建立示范基地的目的之一正是要示范带动其他村民科学养殖,打造白沙村水产养殖主导产业,引领村民增收致富。过来取经的贫困户沈革民告诉记者,过去十几年他都是土法粗养当地的白虾和蟹,收成好坏不一。今年3月省机场集团给38户养虾的贫困户各发放了3万尾优质南美白对虾虾苗,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发现虾长得快,成活率也高。今年虽然遇到了不好的天气,但已经赚了五六千元。
通过科学养虾,沈革民今年已赚了五六千元。(摄影:王飞)
今年养虾示范基地刚投入,有收成,却碰到疫情,产品销售一度遇到挑战。
陈万希说,平时一斤鲜虾可以卖到20多元,疫情期间跌至十三四元。省机场集团对此高度重视,集团党委专门发文,组织开展“以购代捐”扶贫产品认购活动,组织各单位以工会采购、饭堂采购、员工认购等方式消费扶贫产品,大力推动消费扶贫。
据统计,截至8月10日,“以购代捐”活动得到集团各单位和广大员工的热烈响应,共售出虾干1400多斤,加上萝卜干、番薯、土鸡蛋等土特产,销售额达36万多元,不但解决了扶贫产品的滞销问题,还实现利润4万多元,将全部发放给有劳动力贫困户。
陆文兵说,由于严格把控质量,将虾捞起来后立即煮熟、人工曝晒,保证了虾干的新鲜和口感,所以一袋虾干卖到120元仍供不应求。陈万希说,扶贫工作队和村委干部自己上阵,没日没夜地晒虾干、打包装,省去了中间商环节,让价格对村民和购买者都有着数。
帮扶单位推动消费扶贫,今年卖出去30多万元土特产。(受访者供图)
陈万希表示,示范基地的收成,除了留足再生产的资金外,将用来给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
省机场集团还投资为村里新建了农贸市场,正在动工,建成后既能方便村民购物,每年还可为村集体带来15万元以上的租金收入。
帮扶故事——
不再害怕台风的父亲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省机场集团在三保障方面做得很到位,贫困户都交口称赞。
沈陆广一家五口人原来蜗居在三十多平方米的旧房子里。位于沿海的白沙村每年都会刮台风,每次台风一来,沈陆广都异常紧张,因为对房子的抗风能力没信心,他会让老婆和三个孩子到哥哥家躲避,自己留下来守屋。2017年,驻村扶贫工作队为他申请了政府危房补贴4万元,协助他建起了坚固的新房,他也彻底告别了“台风恐惧症”。
沈陆广的儿子和女儿先后考上了大学。(摄影:王飞)
令沈陆广喜上加喜的是,他家三个孩子都没让他失望。前年,他的大儿子沈权斌考上了广东工业大学;今年大女儿沈丽枝又考出了522分的好成绩,上了本科线;小女儿正在广州读中职。他说,之所以能放手让三个孩子读书,都多亏国家的扶贫好政策和省机场集团的大力支持。
据介绍,除了国家对贫困学子的政策资助外,省机场集团对村里读书的孩子也进行奖励:考上中职、技校的奖励1500元,考上大专、本科、研究生的分别奖励3000元、5000元和8000元。
终能挺直腰杆的姑娘
扶贫工作队协助全村贫困户购买了新农合医保,村民得重病也能及时得到救助。
沈晓桑今年14岁,读初二,看起来却像八九岁的小姑娘。她姑姑告诉记者,两个月前晓桑刚做了一次大手术,要在家里休养一年。晓桑是个苦命的孩子,爸爸过世早,母亲随后离家出走。她跟两个哥哥相依为命,蜗居在不到三十平方米的房子里。晓桑从小患上腰椎侧弯畸形,这几年病情愈发严重,不但影响发育,而且已经压迫到肺部,再不做手术会有生命危险,然而一贫如洗的家庭根本没法负担手术费用。幸好有贫困户医疗保障的扶贫政策,亲戚朋友帮忙加上社会募捐,晓桑终于能做上手术了,二十多万元的治疗费,她家里仅需负担了4万多元。
拄拐工作的扶贫干部
白沙村的贫困户共有252户1222人,数量在全省都排在前列。记者在扶贫工作队的办公室看到,整个房间堆满了贫困户的资料。而这几年省机场集团高度重视扶贫,落实的扶贫项目也非常多,因此扶贫任务非常重。
扶贫工作队办公室摆满了帮扶资料。(摄影:王飞)
为了更好开展扶贫工作,陈万希和陆文兵坚守扶贫一线,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有时甚至连续多个周末都无法回家跟亲人团聚。
陈万希的女儿在寄宿中学,很少回家。陈万希也难得回一次家,今年防疫期间,他连续29天都驻守村里没回家。这一年多来,父女俩的见面次数屈指可数。
陆文兵因为之前腿部受过伤,2019年9月底做了手术。术后医生要求他休养三个月,但为了村里的扶贫工作,他休息了不到一个月,就拄着双拐赶回村里工作。
经过几年的悉心帮扶,白沙村已从“后队”变为“前列”,给白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陈万希和陆文兵相信,打好了各项根基的白沙村一定会越过越好,加快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