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广晟控股上市公司国星光电参与的“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广东省属国有企业。
该奖项成果技术是国星光电协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合作研发,从半导体照明材料、芯片、封装、模组与应用全链条开展产研联合技术攻关,突破了全链条自主可控的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实现了全球最大规模的 LED 芯片技术产业化与核心器件国产化,引领我国由传统照明向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进步与转型,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广晟公司持之以恒抓创新。近年来,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截至2019年底,公司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4家,占省属企业总数的四成;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实验室9个,各类省级平台37个,院士工作室以及博士后、博士工作站9个,拥有授权专利2423项,各项创新核心指标连续多年稳居省属企业第一。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创新。坚持党建创新和科技创新两手抓,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工作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公司科技创新提供坚强保障。国星光电采取“党小组+项目”的方式,由党支部书记担任项目研发小组组长,以支部党员为组员,大力推进REESTAR产品、健康照明LED器件研发攻关,最新发布的RS-1111器件,突破了户外超小间距瓶颈,实现超近距离观看的高清显示;中金岭南丹霞冶炼厂以党小组为先锋,集中技术攻关,创新修复高压釜方法,成功破解湿法流程总有机碳去除难的问题,锌锭产量同比增长8.4%,锌直收率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0号锌品级率达100%。
发挥国家级研发平台引领作用,构建三级创新梯队。广晟公司集聚现有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的高端资源要素,聚焦矿业、电子信息、环保3大主业,充分发挥其创新引领作用。其中,国星光电的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开展紫光新系列芯片、micro&mini LED显示模组、量子点发光器件、第三代半导体模组等前瞻性新技术开发与研究,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风华高科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技术电子元件工程技术联合研究开发中心等对标国际先进,实现MLCC用100纳米钛酸钡粉体、800度以下低温烧结铜浆、低损耗微波介质材料等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启动BCT介电材料、008004片容、03015片阻等国际领先前沿技术产品的预研,攻克辊印技术、电子薄膜微纳技术等国际先进核心技术。加快推动37个省级创新平台建设,筛选行业发展潜力大、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省级创新平台,作为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后备力量精心培育。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种子企业集聚,培育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国家级创新平台、省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三级梯队建设,进一步壮大了公司创新平台规模、提高创新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广晟公司采取股权激励、股权期权、项目收益分红等方式,对企业重要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实施奖励激励,2019年对国星光电核心骨干人员共201人实施股权激励。在创新意识强、资源投入多、成果转化好的企业,逐步构建形成“创新—产业化盈利—再创新”的正向循环,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国星光电研发的RGB小间距产品从小试成功到产销量全球第一历时仅一年多;风华高科介质陶瓷滤波器从研发到产业化历时两年多,成功拓展中兴、爱立信、诺基亚等大客户,目前产销量全球第一;东江环保成功开发碱式氯化铜饲料添加剂产业化应用技术,建成投产全球第二条高端饲料添加剂生产线,产品产量国内最大;国际领先的第三代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成功应用于揭阳项目。目前,广晟公司共有7项产品或技术或产业位居世界前列,11项产品或技术或产业位居全国第一。
积极探索产融结合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广晟公司积极探索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双轮驱动、实体经济与金融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借助产业基金、并购基金等股权投资手段,精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主业匹配程度高的领域,吸引活跃资金投向风险相对高、融资难度大的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形成集团公司引导、企业主体投入、金融和资本市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近年来,公司下属广晟金控通过基金投资孵化方式,成功推动科顺防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上市。风华研究院培育孵化的国华公司有望冲击科创板;培育的电源模块项目已完成BSP、LIP、MCS三大系列的产品定型及小批量试产销售,其中LIP及MCS点电源模块填补国内空白。
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作机制。广晟公司在省属国企率先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等创新文件,修订完善《广晟公司创新驱动发展奖励办法》,重奖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项的项目承担单位研发人员和团队,营造了“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的良好氛围。完善科研项目投入风险容错机制,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实施技术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容错纠错机制,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