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五四大街,有一座始建于1918年的西洋古典风格建筑,这里曾是北京大学第一院,因红色屋顶、红色砖墙,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北大红楼”。
如今,这座百年建筑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静静伫立在车来人往川流不息的北京街头,无声地向我们讲述近代中国历史中那段极其重要的红色印记。
“在中国历史上,你几乎再也找不到如此传奇的历史建筑,曾在同一时期汇聚了这么多重要历史人物,各自或共同在国家历史进程中留下那么多浓墨重彩的篇章。”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副馆长黄春锋这样向我们介绍:“就在这栋红楼里,先后走出了李大钊、陈独秀与毛泽东这3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也走出了蔡元培、胡适、鲁迅等近代中国响当当的文化人物。”
这,就是北大红楼的魅力。它是“老北大”的代名词,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地,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见证地。
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午后,走在红楼的长廊里,阳光混合着灯光洒在地板上,阵阵和风透过两边的教室拂来,吹散了岁月流逝的痕迹,百年前的红楼日常仿佛历历在目。或许就在四层楼道里,青年毛泽东与胡适擦肩而过;或许就在二楼陈独秀办公室里,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就《新青年》选题方向争得面红耳赤;或许就在一楼报刊阅览室里,刘仁静从毛泽东手中接过图书馆新到的社会主义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追忆历史,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的渊源,还要从1917年讲起。当年,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力邀中国思想舆论界的领袖人物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此后,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等新文化运动中的杰出人物相继聚集北大。北京大学与《新青年》“一校一刊”的结合,使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北大红楼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营。
其间,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触、学习、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创办《每周评论》,在北大开辟起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并直接推动、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1920年,李大钊受聘为北大教授后,更是率先在文科各系开设唯物史观研究、社会主义史、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课程,引领众多学生逐渐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动结束后,如何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传播范围,让更多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这些历史任务摆在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面前。
其实,早在1918年冬,李大钊与北大教授高一涵等就在北大小范围地组织了一个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为保密,他们专门取名为“马尔克斯”研究会,以使外界以为团体主要研究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学理论。1920年3月,李大钊又指导邓中夏、高君宇等五四运动中的骨干和积极分子,在北大秘密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实际成为北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后经校长蔡元培同意,北大在第二院西斋为研究会拨了两间房子,一间做办公室,一间做图书室,名曰“亢慕义斋”(Communism音译)。房间与校长办公室相距不远,有校警站岗,比较隐蔽。
“亢慕义斋”收集了中、英、德等文字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及报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专题图书馆。也正是在这里,第二次赴京的毛泽东阅读了大量有关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书籍,“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三十年后,这位昔日的北大图书馆助理员,于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中华民族的解放。
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地
1920年2月,北京城一片白雪皑皑。一天清晨,两名男子迎着料峭的寒风,赶着骡车出了城门。只见其中一位头戴毡帽,举止颇斯文,另一位则完全是生意人打扮。他们,就是遭军阀政府迫害的陈独秀以及乔装护送陈的李大钊。正是在这辆毫不起眼的骡车里,两人秘密商议应尽快筹建中国共产党。
陈独秀离开北京没多久,1920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以记者身份秘密来华。在李大钊办公室,维经斯基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及苏维埃制度的成功,燃起了李大钊等人关于在中国建立新型社会主义社会的希望。
此后,维经斯基在李大钊引荐下赴上海会见陈独秀,助其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加快了建党步伐。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10月,李大钊在北大红楼发起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这期间,陈李二人信函往来频繁,陈问李:叫共产党好还是社会党好?李复信:叫共产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由来。
1921年6月,一封封信件往来于上海和北大红楼之间。原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到达上海并与李达等商讨后,多次与李大钊信函联系,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经协调,李大钊派张国焘、刘仁静前往参会。为保密,他们以北京大学生暑期旅行团的名义出行,在上海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开天辟地的革命篇章。
百年风雨沧桑,百年乘风破浪。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的历史时刻,北大红楼越发熠熠夺目。而我们也从它的红色中,看到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从筚路蓝缕到风华正茂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