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国家重点档案是档案中的珍品,在服务中心工作、维护国家利益、赓续红色血脉、坚定文化自信、构筑民族记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前不久,为统筹推动“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各项工作,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十四五”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各地区将在《方案》的引导下开展本地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作。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作实践,浅谈一下“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作中需要警惕的4种错误思维。
一要警惕功利思维。一般情况下,被列入国家重点档案范围的档案多因年代久远、保管条件不佳、保存不善而破损严重,这部分档案抢救修复难度大、周期长、费用高。这与档案部门预算、考核、绩效等效益要求存在矛盾,而在财政经费紧张的市县级基层综合档案馆,这种矛盾则表现得更为突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远谋划。基于此,基层档案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沉下心、鼓足劲,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全面提高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作质量和水平。 二要警惕惰性思维。巡展借展联展是档案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能够为档案资源不甚丰富或开发不完全的地区提供帮助,但同时,也会让部分档案部门滋生懒惰思想。开发已有的、成熟的展览,主题鲜明、布展简单、审批容易、社会效果好,在尝到了资源引进的甜头后,部分档案部门就很难真正立足自身馆藏。馆藏对于当地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档案保护与开发的初衷应该是向社会提供特征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档案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巡展借展联展应成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补强手段而非替代手段。“十四五”时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唯有立足馆藏、深耕馆藏,才能更好地整合资源,实现档案的专题化、系统化开发,将档案开发成果引入领导决策、学术研究、大众视野之中。 三要警惕局限性思维。市县级基层综合档案馆保存的国家重点档案大多具有全宗多、种类杂、内容少、不成体系的特点,导致开发难度大、形式单一,在缺乏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仅凭基层综合档案馆一己之力难以实现深度开发。但是,造成如此窘境的原因,除馆藏实际外,还包括思维的受限,即档案视野的局限性。“十四五”时期,国家档案局将反映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的档案和经省级档案部门(含计划单列市)鉴定推荐并报国家档案局批准确认的其他重要档案资料纳入国家重点档案的范围,同时对工业遗产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等特色档案的开发利用提出相应要求,这为档案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域,也指明了档案开发利用的方向。同时,综合档案馆要区分档案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积极发挥资源统筹优势,打破“我的我开发,是我的我才开发”的局限思维。须知“入馆”并非是档案开发利用的前提,合作开发更易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才是拓宽资金渠道、破解档案开发经费难的有效途径。 四要警惕孤立静止思维。档案通常反映某一时期的某种社会制度、社会状态或社会生活,对某一份档案属性的界定会因主观认识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即一件档案可能具有多重属性和多次开发价值。例如“两类档案”,既是专题档案,也是红色档案,还是反映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的档案。因此,在档案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切勿“一次就好”,要因时、因事动态开发,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为目标,紧跟中心工作、热点重点、社会关切,找准切入点,实现档案开发由单一成果类型向多层次、多形式、系列化成果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