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档案馆馆藏的一组川陕革命根据地珍档(5件、60页),记录了川陕苏区从90年的历史中走来,沉淀出的丰厚历史底蕴和宝贵精神财富。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由陕南进入川北,攻占巴中、南江等地。1933年2月,在通江县城分别召开中共川陕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和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中共川陕省委员会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3年2月25日,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翻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封面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翻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并作为川陕省苏维埃的根本大法。随即迅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领导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建设,仅用了1年时间就形成了面积、人口居于全国前茅的根据地,管辖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在23个县和1个市创建了苏维埃政权,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得到了根据地人民的热烈拥护。
川陕革命根据地加强文化教育、新闻报刊、图书出版、移风易俗等建设,特别注重加强党报建设、发挥党报的宣传作用,极大改善了军民精神文化面貌,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壮大发挥了强大的精神支持作用。
西北军区政治部机关报《红军》报(第27期)
从西北军区政治部机关报《红军》报(第27期)中可以看出,既转发了来自“红色中华的社电”对全国革命形势的报道,又在“苏维埃政权和镇压反革命”一文中,深入阐释了苏维埃政权的重要主张以及镇压反革命的重要意义;既有“巴州各机关大批宣传队出发纪念广(州)暴(动),灭刘(湘)肃反”的宣传报道,又有对“白匪士兵革命化,加紧火线上的政治宣传”的针对性宣传等。这类报刊集中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和工农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向前发展。
红军宣传队还注重到根据地群众中开展宣传,紧密结合各个时期党、政府和红军的中心任务,将中国共产党的政纲与主张,用浅显通俗、明了生动的方式,在各种场合宣传,从而广泛发动群众,吸收积极勇敢和阶级觉悟高的工农分子参加红军。
红军在宣传中创作了许多丰富、生动、活泼的红色歌谣,有的手抄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歌本》上,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这些歌谣以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旧曲配以革命内容的新词,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和指导苏区人民参加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事业,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群众歌本》中的《参加红军歌》
《参加红军歌》歌词“中国革命快完成,工人和农人大家来革命,分土地打豪绅,齐把政权争,妇女得解放,一律都平等,工人农人们,自己来专政,工人农人掌到政权,那才翻了身,自动来革命,参加我红军……”道出了根据地群众心声,展示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爱戴,激发了参与红军队伍、推动革命斗争、粉碎反革命“围剿”的信心和决心。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创造。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对川陕苏区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苏区,意义重大。
这组珍贵的档案,是曾经唤醒革命群众的战斗号角、瓦解国民党军阀的锐利武器,是四川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了川渝地区档案馆馆藏红色珍档名录库,在新征程上激励着我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